覺風期刊79期
18 覺風 2024 春夏 期刊 釋諦玄 當代西方對佛教禪修的研究通常專注於靜坐 在心理層面的作用,強調培養正念以控制情緒。確 實,靜坐的終極目標是淨化心靈,解脫煩惱,培育 智慧,實現全然覺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除了 心靈層面,靜坐也對身體上產生影響。令人疑惑的 是,從生理的角度而言,靜坐究竟會對身體產生何 種作用?有哪些具體的影響?若不仔細了解這個問 題,靜坐時若經歷身體的反應,可能會因未知而感 到不安和恐懼。天台宗智顗大師的《釋禪波羅蜜次 第法門》和《摩訶止觀》對禪定中的「八觸」提供 了深入且精闢的解釋。雖然早期的佛經有提到禪修 可能引發身體的反應,但對禪修者的具體經驗並未 進行統計或歸納,而天台宗在這方面提供了一些補 充資訊。因此本文將探討天台宗對「八觸」的觀點 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 禪定「八觸」是指感官會經歷某些覺受及反 應。《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指出此為初禪特相: 一、動觸:顫動的現象。 二、癢觸,感到似乎發癢。 三、輕觸,感覺身輕如雲,似乎漂浮一般。 四、重觸,感覺身重如山,有壓迫感。 五、涼觸,感到身冷如冰。 六、暖觸,感到身熱如火。 七、澀觸,感到身粗如木皮或米糠。 八、滑觸,感到身滑如脂。 除了前述的八觸,還有更微細的八個層面,分 別是:掉、猗、冷、熱、浮、沈、堅、軟,總計合為 十六觸。佛教經典對這些感官反應採取正面和負面 的觀點。從正面而言,它們被視為人體自然感應的 表現,是依據四大元素的作用而產生:地大引起的 有重、沉、堅、澀;水大引起的有涼、冷、軟、滑; 火大引起的有暖、熱、猗、癢;風大引起的有浮、 輕、動、掉。總的來說,由於色身尚處於色界和欲 界之際,這些感覺是由不同元素的刺激和相互交融 而產生。在禪修過程中,這些轉變極其微細。 天台宗運用譬喻的方式,生動而具體地闡釋了 八觸的現象,強調這些變化是自然而然的發生。比 喻中提到,就如同麥經過轉變成麵,再由麵轉變成 酒,而最終的酒中仍然保留有糠糟的成分。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進一步解釋了這些 現象,強調它們的發生並不一定有先後的次序, 而是在四大因緣和合時,作用較強者會優先發 生。例如,如果風大較強,那麼「輕觸」和「動 觸」就會首先出現;如果火大強,那麼「暖觸」 就會率先引發。此外,八觸和十六觸並非必然完 全出現,有的人可能只感受到某些部分的觸感, 而有些人可能經歷全部所有十六種感受。這種差 異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感知程度有所不 同。發觸的時間長短也因人而異,有的人可能僅 需幾天,而有的人可能持續數週,這取決於每位 修行者所擁有的個人條件。整體而言,這種差 異十分多元,表明禪修過程中的體驗是因人而異 的。此外,八觸和十六觸只是概略性的分類,有 些人的實際經驗可能超出了這些範疇。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指出,大多數人可 能首先經歷「動觸」,然後進一步有其他感官的 作用。《摩訶止觀》進一步解釋,當「動觸」發 生時,可能從頭、背、腰肋、足下等處開始,漸 漸遍及全身。特別的是,身內感覺有顫動,但外 表卻無動相。在未達到完全成熟的定境之前,當 「動觸」發生時,應保持身心安穩,內心清澈, 遠離各種昏眛的狀態。 天台宗的典籍也進一步說明了這些禪定的觸 受生起時,可能有十種利益伴隨之而現起,亦稱 為十種善法,其中包括:一定、二空、三明淨、 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瞭、八無累 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 但是,如果靜坐中氣息不調和,則會因為用 息不當而違逆觸受,引發負面的八觸。《摩訶止 觀》的「觀病患境」一文,將它們歸類為某種的 禪病。文中指出:如果禪修者採用數息觀,入息 應是順地大而產生「重觸」,而出息應是順風大 天台宗對靜坐中產生「八觸」的解析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