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9期

23 細讀經論, 培育善根 早期佛典之 業果觀 經論,應該是每個學佛者耳熟能詳的名詞。 然而,時下的佛教現象,讓人感覺到這種古代 的文字和義理,跟當代人類的生活是不容易融合 的。甚至於還有人還誤以這種古文,應該只適合 置放在藏經閣就好,因為已經過時了。 這些觀感實際上是有些令人惋惜的,因為經 論的內容意境很高也極為深遠,假如有人能夠耐 心的引導,以及啟發文字底蘊的思惟,一旦開啟 這扇大門,古人的智慧將穿透時空而流入你我的 心。當然,細讀與理解經論,並非為了培養學 問,而是因為經論乃聖者的開示與悟境,倘若你 從聞思過程中,能建立關於解脫的善根的話,未 來的修證理路,將有辦法成為落實的依 據了。 漫長的輪迴歲月,總要讓自己 有信心和把握的來面對,今生未 能解脫,來生再繼續努力,話雖如 此,但是我們可有不墮惡趣之能力 呢?因此古人提出「種、熟、 脫」的增上過程,這是非常好 的認知,今生若能種下解脫的 善根種子,未來解脫的預期就 不會是茫然無措的理想了。 要成就善根的因緣很 多,如《成實論》云:「一 分從師受,一分因友得,一 分自思惟,一分待時熟。」 就讓我們一起來細讀經論、培 育善根,把解脫聖道的奠基工 作就從現生開始。 佛法中八正道以正見做為修學的開始,正見 如《雜阿含經》 785 經所說:「何等為正見?謂正 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 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 苦,轉向苦邊。⋯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 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 漏、有取,向於善趣。⋯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 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 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 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正見有兩種:向於善趣的世間正見與正盡苦邊 的出世正見。世間正見更詳細的說明如《雜阿含經》 784 經:「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 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 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 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 作,自知不受後有。』」 正見有善行、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是世間正見 的基礎。如印順導師所說:「知有善惡、因果,有 生死、解脫,有聖賢、凡夫,這是世間正見;解苦、 空、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法性如如,是為出世正 見。」「如是因果、善惡、流轉、解脫的正見,以此為 本而立志、實行,這是世俗的人天正行。如是四諦理 的正見,再本著正見而正志、修行,即是能向出世而 成為無漏的。」 對於業的概念在與《中阿含經》〈業相應 品〉,收集了有關業的幾部經,值得做為我們建立 世間正見與人天正行的基礎。若進一步參考龍樹菩 薩《大智度論》的相關解說或其他論書的解說,相 信會更寬廣與深入的了解「早期佛典的業果觀」。 大安覺風佛教藝術中心 3/30 — 31( 週六—日 ) , 10:00 — 16:00 主講者:開仁法師 大安覺風佛教藝術中心 5/25( 週六 ) , 10:00 — 16:00 主講者:圓波法師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