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9期

32 覺風 2024 春夏 期刊 榮光與盛世 2023 第 25 屆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紀實 覺風編輯小組 北投覺風佛教藝術學院 2023/8/25( 五 ) — 27( 日 ) 三天 2023 年 8 月 25 日,在寬謙法師開場演講〈 25 屆的榮光與盛世〉下,為覺風第 25 屆亞洲佛教藝 術研習營揭開序幕。隨著法師一張張的簡報檔, 時光彷彿回到 30 年前,林保堯教授甫從日本留學 歸國, 1989 年覺風因出版《中國古佛雕》而與林 教授結下緣份。從 1990 年的「大專佛教藝術研習 營」開始,關於「覺風佛教藝術研習營」的故事 就一路開展至今。即使過程歷經跌宕,寬謙法師 堅持搭建佛教和藝術的橋梁,以圖像表達佛教的 思想,用藝術接引信眾入佛門的想法,一路走來 始終如一。覺風成立至今已逾 35 年,希望大家能 來一同護持正法,一起來支持佛教藝術的推廣! 25 屆是個值得紀念的屆次,為此寬謙法師特 別邀請林保堯教授以專題演講的形式,為本屆的 學員講授:〈印度巴弗大塔佛傳圖—以「託胎靈 夢」為例〉,介紹在巴弗大塔上的浮雕,如何繪 製描寫佛陀的誕生。 今略就三天研習營的內容,摘錄如下。 第一天:中古佛教藝術與信仰 第一堂課,由四川大學常青老師講授「彬縣 大佛寺」的造像,及其影響力。其寺原名應福 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代之後才改稱大佛寺。 現存窟龕約 116 所,造像約 1500 軀,是個石窟群, 大佛洞、千佛洞、羅漢洞是其中保存有造像的主 要洞窟。其造像樣式可代表「唐代長安模式」, 保存有唐太宗、高宗、武后的造像,對比中國唐 代各地的造像遺址,可以觀察唐代長安中央模式 對各地的影響。 第二堂課,是由日本京都大學倉本尚德老師講 授唐代「道宣與玄奘」的議題。「 2021 亞洲佛教藝 術研習營」劉淑芬老師以政治的觀點講授〈中日玄 奘的圖像〉,說明為何中國缺乏玄奘圖像的原因。 本堂課倉本老師以弘福寺的道風,分析玄奘為首的 譯經僧團與弘福寺舊有重視戒律、禪觀的僧團之間 的糾葛,說明道宣的立場與態度。 第三堂課,郭祐孟老師講說「北朝刻經藝 術」。郭老師先將刻經藝術分作:摩崖刻經、石 窟刻經、石室藏經等三類,由於授課時間有限, 本堂課聚焦在摩崖刻經上。講授內容以山東泰山 經石峪和徂徠山的北齊刻經為例,說明這類地景 藝術,成功地融合人文書法和自然環境,除了是 佛教本身傳播的經典資產,對於漢字書法史也提 供了重要的研究價值。 第四堂課,簡佩琦老師講授水月觀音專題。 簡老師從書史到雕像、壁畫,對於水月觀音的造 像型式、特徵,做了一番的爬梳,讓學員明確的 瞭解水月觀音造像的由來、特徵,及造像的功用 與目的。 第二天:佛教藝術的區域發展與交融 第一堂課,韓國博物館的鄭明熙老師從有形 文化遺產的意義和無形文化遺產的價值,來講述 「韓國的佛教儀式和掛佛」。在講次中鄭老師分 析掛佛的圖像類型和特徵,並從比較史的觀點去 看佛教儀式在東亞三國儀式文化的普遍性和各國 固有的特徵。 第二堂課,陳明華老師介紹「朝鮮晚期山神 幀與山王儀禮」。四世紀佛教傳入朝鮮半島,在 朝鮮的佛教建築中並未見有屬於山神的殿閣,及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