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9期
33 至十七世紀末,出現了奉祀山神的山神閣建築、 山神形像與祭祀儀式,至今奉祀山神成為韓國佛 寺不可或缺的配殿。 第三堂課,本講次鍾子寅老師比對台北故宮 院藏、北京雍和宮、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舊 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等收藏的關公唐卡,說明關 公形象及信仰,如何進入藏傳佛教體系,與其在 漢地、蒙藏等地的流傳。 第四堂課,李玉珉老師先介紹南詔、大理國 的歷史,後再經由〈畫梵像〉畫卷圖像說明,其 內容具體地記錄南詔大理國的風土民情、衣冠制 度,歷史、傳說等,更圖繪數百尊的佛教尊像, 是研究南詔和大理國歷史、文化、宗教最重要的 一手資料。 第三天:佛教圖像典範的建立 第一堂課,是本屆講題中最特別的一堂課。 簡鸝媯老師經由青州造像的當代事件與議題(三 件個案),討論以考古出土品項為中心的「藝術 品牌」形成過程中,收藏家、藝術經紀人、博物 館策展人、學者扮演的角色。 第二堂課,陳俊吉老師於本講次說明作為 《華嚴經》一部分的〈入法界品〉(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在唐宋之後如何漸漸自我形成一個 獨立的體系,不僅供華嚴教法圖像使用,其他教 門也可以使用,甚至獨立發展出善財童子五十三 參圖,影響力遠及於日本。 第三堂課,鍾碧芬老師以《時輪攝略經》為 主,輔以唐卡、星曼,介紹解說佛教中對於宇宙 形成、結構、天體運行的規律與日月食算法,以 及人體生理的形成、胚胎發育、病理病因、醫藥 醫療與人體內脈息運行的規律等。 第四堂課,本屆最後一堂課,由楊麗貞老師 談「佛畫的誕生與永生」。佛畫的誕生,通常的 原因: 1. 是為了表達佛教義理與得到造像功能。 2. 為了信仰目的而訂製或自繪佛畫。至於佛畫的永 生,楊老師認為不在於博物館的保存功能,而是 在於維持不斷地製作佛畫的傳統。 後記 在概述「 2023 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講題內 容之餘,總結本屆研習營所具的特別意義。 1 、恢 復邀請海外學者與會的傳統。自 2019 年亞洲佛教 研習營以後,因新冠疫情的發生,境外管制使得 海外學者來台受阻。 2 、適值本屆屆次第 25 屆,代 表研習營的舉辦已達四分之一個世紀。因此,在 本屆 LOGO 的製作,以楊英風大師的作品〈阿彌陀 佛〉為元素,製作出符合第 25 屆的意象。 3 、本屆 是最後一次在北投覺風佛教藝術學院舉辦,明年 ( 2024 )即將進入新的建設工程,未來待完工後 再回此地,彼時覺風佛教藝術研習營肯定有另一 番新的風貌。 Workshop on Asian Buddhist Art 2023 第 2 5 屆 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