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9期

39 覺風 2024 春夏 期刊 陳怡安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獎助博士論文 佛教宇宙觀與須彌世界圖 在 原 始 佛 典 中 , 不 論 是 南 傳 的 尼 柯 耶 ( Nikaya ),或是北傳的阿含經,如《增支部》 第 10 集 95 經〈鬱低亞經〉、《中部》第 63 經〈摩 羅迦小經〉、第 64 經〈摩羅迦大經〉、《相應 部》第 56 相應第 41 經〈世間之思惟經〉、《雜阿 含經》 407 經、《增壹阿含經》第 29 品等,皆可見 到釋迦佛對於世界存在與否、有邊、無邊等等問 題,採取默然不答的態度。當有比丘在思惟、探 討世間的問題時,釋迦佛甚至告誡比丘們,不要 去探討關於世界的問題,因為這類問題無助於梵 行,甚至可能會阻礙解脫。 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渴望知曉關於世界的相 狀。於是,在公元前後一、二百年間,佛教內部 開始參照古印度原有的世界觀,安立符合佛教業 趣思想的世界觀,形成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世界 觀,如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所述: 索訶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之化攝 也。今一日月所照臨四天下者,據三千大千 世界之中,諸佛世尊皆此垂化,現生現滅, 導聖導凡。蘇迷盧山,四寶合成,在大海 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照迴,諸天之所遊 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山間海水,具八 功德。七金山外,乃鹹海也。海中可居者, 大略有四洲焉。 在早期的佛教宇宙論,如《長阿含經‧世紀 經》、《大樓炭經》等,除了描述世界的相狀之 外,更著重世界成壞的過程。有學者以為《大樓 炭經》的「樓炭」二字對應的梵文原語可能是 「 lokotthāna 」( loka-utthāna ),即「世界之 發生起源」之意。這類經典多都有提到,世界有 四劫─成、住、壞、空,不斷循環,周而復始。 當世界住劫轉壞時,長時乾旱無雨,有七個太陽 莫高窟第 249 窟 窟頂西披 阿修羅與須彌山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