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9期

40 依序而出,海水枯竭,須彌山、四大部洲遭日火 焚散,接著連天宮也焚毀。該時欲界眾生最終投 生人間,修行十善業、修無覺、無觀第二禪,命 終生光音天。其後許久,有大黑雲暴起,依次向 下注大洪雨。許久,大風起,世界碎滅,猶如粉 塵。許久,風吹水動起沫,風再將諸積聚吹至空 中,逐漸形成各個天宮、須彌山、四大部洲等, 是為成劫。 在新疆克孜爾石窟第 207 窟左壁中央方格繪製 著一身交腳坐、肩上冒出火焰的佛陀,面朝右向 其身旁的比丘說法,左側有兩列共五身僧俗。右 側下方繪有一座燃燒中的須彌山,須彌山為束腰 狀,山頂為弧狀,表面為連續突起山巒,山頂繪 有七個圓形天體,山外圍有一圈水池。似乎就是 在描繪著佛陀在講述著「世界毀滅」。 四世紀左右,佛教世界觀傳入中土,該時中 土流行著以傳統思想解釋佛經的格義式佛教,須 彌山被視作是如同崑崙山的仙山。約於六世紀 左右,中土還流傳有雜揉中土傳統天地觀的疑 偽經,如《須彌四域經》、《妙法蓮華經》第 二十九品〈度量天地品〉、第三十品〈馬明菩薩 品〉等等。這類疑偽經提到天地初開時,阿彌陀 佛派遣寶應聲、寶吉祥二位菩薩到此世界造日月 星辰,定春夏秋冬四時,而這二位菩薩就是伏 羲、女媧。開鑿於西魏時期(六世紀前半葉)的 敦煌莫高窟第 249 窟,該窟窟頂西披有一鋪須彌 山圖。須彌山前方有一身四臂四目、上二手擎舉 日月、袒裸上身的阿修羅矗立在大海之中。須彌 山的周遭圍繞著各式各樣神似漢代神祇形象的鬼 神,正反映著當時佛教宇宙觀與中土天界思想合 流的情形。 隋代之前,真經、偽經混同難分,因此隋文 帝下勅法經,甄別真偽。開皇十四年( 594 )法經 奉勅修撰完成《眾經目錄》,「粗顯傳譯是非真 偽之別」。混雜中土傳統天地觀的疑偽經於是退 下歷史舞台。唐代,正統佛教宇宙觀受到重視, 如玄奘於永徽年( 650-660 )重譯《阿毘達磨俱舍 論》〈分別世品〉;道宣所著的《釋迦氏譜》、 《釋迦方志》;道世撰寫的佛教類書─《法苑 珠林》皆有或詳或略的佛教宇宙論。值得注意的 是,這類文獻皆不約而同地提到中土水源係來自 阿耨達池,而中土傳說的崑崙山其實是阿耨達池 所在的雪山,並非是崑崙山,須彌山不再被視作 崑崙山。佛教世界觀也與中土地理結合,也反映 著當時人們已承許佛教宇宙觀,並視之為現世的 真實世界,而非來自異域的遙遠神話。 莫高窟第 31 窟 南壁 金剛經變主尊 法界佛像 術 巡禮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