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9期
42 寬謙法師 出家於新竹, 數十年來,透 過印順導師的 著作與佛教藝 術傳揚佛法, 足跡遍及海內 外 。 心 裡 一 直想到臺北弘 法,許是菩薩 垂聽法師的心 願, 2010 年, 取得北投貴子 坑荒廢多年的 法拍地。 2011 年,承蒙建築 大師安藤忠雄的慨諾,為這塊寶地設計覺風佛教藝 術園區。一路走來,曲折艱辛,卻也在諸多善士的 護持下,安然過關。 2023 年,覺風禪堂正式動土, 法師「人間佛教」的理念向前邁進一大步,也為佛 教建築的現代化寫下新的一頁。 在地情˙北投陶瓷故鄉 北投大屯山麓貴子坑地區,蘊藏質地優良的 白陶土礦,俗稱「北投土」,清領時期,即被用作 陶瓷原料,日治時期,日本人引進京都兵衛製陶技 術,研發出別具特色的「北投燒」,成為當時台灣 陶瓷業的主流。今日臺灣陶業與陶藝幾乎都由北投 發展而來,為臺灣現代陶瓷文化的發源地。 北投黏土挖自礦山,將粉碎後的黏土放入土 槽中攪拌沉澱,淘洗其中細緻的土油作為製陶原 料,剩餘的砂粒作為「白磚」的原料。以「白 磚」作為建築的牆面,既美觀又耐用,廣為當 時公共建設所使用,例如台北郵局、中山堂、台 大、北一女與中山女中等。 「白磚」的廣泛使用為北投帶來豐厚的財富, 曾經是這個社區居民的驕傲。每塊「白磚」都有它 的使命,有的是為建造家園,有的是為鋪設街道, 有的則是為了實現夢想。每當夜晚來臨,北投磚窯 熊熊的火光照亮了黑暗,象徵人們的希望和汗水 正轉化為建築。它不再只是土石泥塊,背後還見證 百年來,台灣先民開疆拓土、創建家園的歷史。但 1977 年薇拉颱風重創貴子坑,隨後台北市政府禁止 開採,北投窯業從此走入歷史。 續慧命˙覺風白磚計畫 安藤大師向來以清水模建築著稱於世,北投 「白磚」顛覆了大師的理念,首度以白磚牆面, 融入他設計的覺風建案,讓人們重拾白磚的在地 文化和獨特美感,也讓白磚沈寂了半世紀後,再 度甦醒。因此,白磚的故事,不止從過去到現 在,乃至於未來,它仍將繼續被人們傳述。 千年建築,始於一磗一石的堆砌; 無量道業,來自一沙一渧的願力。 一塊白磗的份量不重,但幾萬塊白磗, 堆疊在一起,就是一棟傲人的建築物。 一人捐一塊白磗的負擔不大,但一群人捐出幾 萬塊白磗,就能成就覺風佛教藝術莊嚴的道場。 一塊白磗就是一份發心,或建設塔寺,或修補 廊柱,無邊勝福回向法界,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覺風經過十來年的努力,終於可以在北投落 地生根,值此殊勝建寺因緣,發起「白磗募款計 劃」,期待十方善信共襄盛舉! 阮愛惠 十年磨一劍 斬斷輪迴苦 光明與溫暖 遍照人世間 磚心續慧命 深耕在地情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