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9期
57 覺風 2024 春夏 期刊 由於北投土具有的優良性質,從清代開始就 有本地人在這裡設窯製陶。日本殖民統治之後, 更有日本人前來投資設廠,奠定了北投陶瓷發展 的基礎,貴子坑也成為北投陶瓷的發源地。 (1)北投燒 最早到北投燒製陶瓷的日本人是京都粟田口 的帶山與兵衛(九代)。帶山家族是當地「粟田口 燒」著名業者之一,產品多次參加歐美的萬國博覽 會與日本國內的博覽會,獲得許多優異的獎項。帶 山的陶瓷廠在 1894 年停業, 1900 年代來到北投設立 工廠,成為最早到北投燒製陶瓷的日本業者。帶山 引進京都彩繪風格的作品,開啟了北投窯的新頁。 帶山在北投的時間不長即回到日本,繼他之 後在「新北投」創立窯場的是松本龜太郎。他在 1911 年成立「北投陶器所」(圖 1 ),位置不在貴 子坑或嗄嘮別,而在今天北投公園光明路右上方 的小丘上。松本聘請京都的師傅前來製作花瓶、 茶具、酒器等產品,以雅緻的風格聞名,稱為 「北投燒」,確立北投陶瓷發展的路線。 北投陶瓷重要的關鍵人物是大阪人寺西仙次 郎。他具有製陶專業背景,在 1900 年代來到臺 灣,一直在帶山及松本的陶瓷廠工作。松本於 1918 年去世,北投陶器所於 1919 年 2 月由京都人後 宮信太郎接手經營。後宮是日本時代臺灣重量級 的企業家,旗下的事業體很多。他投入資金後, 將北投陶器所改組為「北投窯業株式會社」,工 廠遷至嗄嘮別,由後宮擔任社長,寺西擔任「專 務取締役」,兩人成為主要經營者。後宮定下主 要的經營大方針,產品包碗盤、瓷磚與耐火磚 等,又引進機械製坏,用燃煤四角窯燒成,是北 投陶瓷現代化的關鍵人物。由於後宮的事業體很 多,北投窯業實際上由寺西負責經營。寺西長期 在工廠擔任要職,主導著北投陶瓷的發展,是北 投陶瓷發展的靈魂人物。 (2)加藤窯 現在覺風佛教藝術園區內有一處加藤窯遺址, 窯主是岐阜縣人加藤信次郎岐阜縣是日本日用陶 瓷重要的產地,因此他也具有生產碗盤的專長。他 在 1899 年 4 月受南投廳的聘請來到南投,在「南投 陶器所」指導生產盤盂之類的產品。他於 1903 年離 開南投陶器所,轉到新竹的北埔富山角次郎的陶 器工廠擔任陶師,中間遇到北埔抗日事件的驚魂 記。 1909 年他離開北埔,轉往臺北圓山,成立圓山 陶器製造所,生產陶管、陶甕、花缽、摺缽 ( 磨缽 ) 之類的陶器。其後再度轉到北投貴子坑,成立陶瓷 廠,以鶴紋碗為主要產品之一。鶴紋碗又稱「鶴繪 北投陶瓷的發源地—窯場篇 陳新上 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這塊寶地 圖 1 :松濤園所發行的北投燒明信片。方樑生提供。 圖 2 :鶴紋碗。陳新上攝。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