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9期
活 動 迴 響 58 碗」,民間也把它稱為「鳥頭碗」。主紋飾是一隻 鶴鳥,上下各有一環三角形的裝飾帶。鳥頭朝右, 雙翼開展呈圓形,稱為「團鶴紋」(圖 2 )。加藤窯 是貴子坑最早的陶瓷廠,鶴紋碗則是臺灣本土最早 生產的飯碗,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覺風佛教藝術學院於 2011 年 2 月整地,出土了 大批鶴紋碗殘片(圖 3 ),證實了加藤窯的存在及 其窯址。 (3)大屯窯 在水磨坑溪畔有一間小廟「秀山宮」,旁邊以 前有一家「大屯製陶所」,經營者是賀本庄三郎。他 在大正年間來到今日新竹的關西製陶, 1923 年轉到 北投經營這家「大屯燒」,本地人稱為「賀本窯」或 「水磨窯」,隔著貴子坑溪與加藤窯遙遙相望。 賀本擅長轆轤拉坏技術,最初生產花盆、花 瓶、茶具、酒器與小陶缽等產品,器底常有「大屯 燒」或「大屯」的落款。後來也生產鶴紋碗在太平 洋戰爭前夕的 1943 年,賀本將大屯製陶所出售給桃 園人徐嵩珀,改稱「東洋陶器商行」,仍然生產鶴 紋碗,但鳥頭圖案已改為「東洋」兩字了。(圖 5 ) 大屯窯經過幾次換手,直到 1970 年代關廠,原來的 工廠用地改建為公寓大樓出售,窯蹟不復可見。 (4)七星窯 日本時代除了北投燒和大屯燒之外,還有一家 七星窯業,最初由日本人設立,後來由艋舺人蔡福 經營。蔡福家族從清代以來一直事貿易事業,自大 陸進口碗盤到臺灣銷售,是陶瓷器的大盤商。 因為從事碗盤買賣關係,蔡福認識了賀本庄 三郎,最初販賣賀本窯的產品,後來則曾經共同 經營大屯窯。 1940 年轉而經營「七星陶器工業 所」,地點在北投窯業株式會社以北不遠,當地 人稱為「蔡福窯」。七星的規模不在北投窯業株 式會社之下,產品也大致相同,以飯碗和耐火磚 為主。為了確保窯場的黏土來源不虞匱乏,七星 也在貴子坑買下黏土礦山,並設立水簸槽處理黏 土,(圖 6 )位置在北投窯業株式會洗土場上方, 也就是在覺風園區上方約 50 公尺左右。 七星在 1965 年出售給大華企業公司,專業燒製 耐火磚。其後幾經改組,在 1979 年左右,工廠出售給 國揚建設公司,改建公寓大樓,七星窯業乃告結束。 圖 3 :加藤窯出土的鶴紋碗殘片,陳新上攝。 圖 4 :大屯製陶所遺址出的鶴紋碗,陳新上攝。 圖 5 :東洋所燒飯碗的碎片。陳新上攝。 圖 6 :七星窯業的黏土礦山。陳新上攝。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