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0期

20 覺風 2024 秋冬 期刊 釋諦玄 進止有次第, 麁 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欲去而欲住。 這句偈頌反覆出現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 門》和《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小止觀)中,兩 部經典均為天台宗智顗(智者大師, 538-597 年) 在南北朝到隋代初期所講述的重要佛教經典。本 文以《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為中心,解釋修行 過程中應有的順序。這部經典對後來的中國佛 教,尤其是天台宗和禪宗,產生了深遠影響。它 不僅深入探討了禪修的理論基礎,還強調了實踐 的重要性。《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可以為現代 佛教提供修行指南,幫助實踐者建立良好基礎, 進一步發展各自的修行法門。 天台宗智顗的禪修次第與原則 「進止有次第, 麁 細不相違」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修行過程中,進行和停 止應該有一定的次序,粗略和細微的調整不應該 互相衝突。這意味著在調整飲食、睡眠、身體、 呼吸和心靈的過程中,每一步都應該按照一定的 次序進行,不應該忽略任何一環,也不應該讓某 個方面的調整過於偏激或極端。 「譬如善調馬,欲去而欲住」 這句話用調馬來比喻禪修的過程。善於調教 馬匹的人可以讓馬在想走的時候走,在想停的時 候停,說明對馬的控制非常得當和自然。同樣, 在禪修中,修行者也應該能夠隨心所欲地進入或 退出禪定狀態,這需要對自身的調整達到如同調 教馬匹一般的得心應手。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解釋禪修過程中的次 序性及和諧性,提示修行者在調整各方面時應該 遵循適當的法則,共提出五個方面: 1 、調節飲食。 2 、調節眠睡。 3 、調身。 4 、調氣息。 5. 調心。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強調「善調五事,必 使和適,則三昧易生。」經中用兩種比喻來說明 這個法則。它說明禪修中必須不斷調整的過程, 類似於陶匠在造器皿前需先調泥,也類似於音樂 家在演奏前需先調琴弦。只有各方面都達到和諧 適當,修行者才能順利進入深度禪定狀態。這五 個方面,其中前三項:調節飲食、調節眠睡、調 身,較容易理解。後面兩項調氣息、調心,比較 抽象,卻更為重要。值得深入探討。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提出初學者在修禪 定時,必須學會辨別四種不同的呼吸狀態,詳細 天台智顗(日本天台祖師像)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