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0期

28 覺風 2024 秋冬 期刊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的法顯 東晉末至南朝劉宋時期西行求法的代表人物 為法顯( 339 年- 420 年),法顯的事蹟雖不如玄 奘的家喻戶曉,但因法顯西行之時,已年逾花 甲,而十數年後,竟能完成偉業歸來,其事之不 易,更令人驚嘆感佩! 求法的動機 法顯為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人,三歲出 家。受大戒後,志向傑出,操守嚴整,極重戒 律。當時漢地尚未譯有「廣律」,加以經典殘 缺,因此他在慨嘆之餘,立志西行求法。 驚心動魄的旅程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 399 ),法顯與慧景、 道整、慧應、慧嵬由長安出發(其後有其他道友 加入),先至敦煌,再渡流沙。艱辛地經過大戈 壁(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邊的數個國家後,再 沿著大戈壁西緣的和闐河南下到于闐(今新疆和 田),沿河南下這一段旅程,共行走了三十五 天,不見一戶人家,法顯事後回憶,曾感慨說 到:「沙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再 前往子合(今新疆葉城),翻越終年積雪的蔥嶺 (帕米爾高原),到達北天竺(今巴基斯坦)。 因北天竺缺乏寫本,所以法顯等人決定前往佛教 的發源地中天竺(今印度恆河中下游)尋求。 中天竺與獅子國的遊歷 當時道友或亡或離,只餘法顯、慧景、道整三 人。在度過小雪山時,寒風暴起,慧景不支而亡。 法顯與道整歷經萬難,終抵中天竺,這時法顯已年 屆古稀了。他在中天竺三年,學梵書梵語,抄寫 了《摩訶僧祇律》、《薩婆多部抄律》、《雜阿毗曇 心》、《泥洹經》等佛書。同行之道整見中天竺僧 眾之威儀可觀,遂停留不歸。法顯獨自攜帶經律, 踏上歸途。在達摩梨帝(今印度加爾各答)謄錄 經典,描繪佛像,再住兩年。然後泛舟前往獅子國 (今斯里蘭卡),停居二年,又得到《彌沙塞律》、 《長阿含》、《雜阿含》及《雜藏》等。 險象環生的歸國之途 東晉安帝義熙七年( 411 )八月,法顯海途歸 國,兩次遇難,幾乎喪生。最終失去控制的船 隻,在飲水、糧食將近之時,終於漂抵牢山(今 山東嶗山灣),共費時三百三十餘日。前後去國 十四載,經歷三十餘國。 卓越的貢獻 法顯西行之時,鳩摩羅什已譯出《十誦律》, 之後佛陀耶舍又譯出《四分律》,而法顯帶回《五 分律》及《摩訶僧祇律》,此多部廣律,對後人研 究戒律及對部派的了解助益匪淺。而《雜阿含經》 的譯出,使四部阿含具足,更是珍貴無比。法顯陸 路西行,海陸歸國,見聞極廣,他將遊記寫成《佛 國記》一書,於佛教、地理學、歷史學有極大貢 獻,英、法、德皆有譯本。 偉哉法顯 法顯以其高齡不衰之志,慨然投身 異域,與流沙、風雪博鬥,雖屢瀕絕 境,猶鼓勇前進,吾人今日遙想其情 操志節,能不感動而知所奮勵? 釋慧璉 2024/12/28 ,週六, 10:00 — 12:00 慧璉法師主講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