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0期
32 覺風 2024 秋冬 期刊 「大安覺風佛教藝術中心」,即將迎來 2024 「第 26 屆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這是一個新的場 地,一個新的開始,更是一個新的契機,未來幾 屆的研習營應將於此舉辦。本屆研習主題為「東 亞暨周邊地域的佛教藝術」,相關子題有三: 1 、佛教東漸:從敦煌莫高窟、金塔寺石窟到 巴蜀石窟 2 、絲路東端:中國朝陽地區與韓國佛教 3 、密教邊界:藏密、東密、爪哇密教 研習營的第二、三天,特別安排林保堯教授 的專題演講〈南朝萬佛寺造像的異域文化—印度 滿瓶〉。「滿瓶」,梵文 Purna-Kalasa ,直譯滿 瓶,是印度的信仰文化,是心中欲求的憑藉物。 早於西晉時期,滿瓶已進入中土的各類造像中, 本講題主要探討南朝梁武帝時期,建康和益州 (成都)出土的造像滿瓶紋樣。 以下,依三天議程,簡介研習營的講題內容。 第一天( 8 ╱ 30 ) 第一天的講題,有巴蜀石窟、《父母恩重難 報經》變畫、敦煌莫高窟第 285 窟,及佛教宇宙論 與須彌山圖。 第一講,由常青老師講授〈五代兩宋的巴蜀 石窟〉。五代兩宋時期的佛教藝術,出現了世俗 化與中國化的趨勢。在四川安岳、重慶大足等地 的石窟中,出現了依據中國僧人編造的佛與菩薩 的中國化身形象、中國佛教祖師、中國藝術家創 作的觀音、多元化的觀音、儒釋道三教合流圖 像,以及對印度佛教題材,進行改造的圖像,所 覺風課務組 2024 第 26 屆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 東亞暨周邊地域的佛教藝術 8/30 (五)— 9/1 (日), 9 : 00 — 16 : 30 佛教藝術研習營師資群主講 課程 簡介 有這些內容就構成了五代兩宋時期的佛教藝術成 分,並且影響及於後世。 第二講,由李美賢老師講授〈敦煌藏經洞舊 藏—報父母恩重經變絹畫〉。佛教進入中土後, 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思想,建立了佛教闡揚孝 道的「盂蘭盆會」,以及出現了重視孝道的《父 母恩重難報經》。 第三講,由曹德啟老師主講〈敦煌莫高窟第 285 窟初探〉。莫高窟 285 窟開鑿於西魏大統年 間,壁畫題材多樣,有表現佛教的佛、菩薩形 象,以及中國神話的神靈人物,是敦煌石窟中最 早有明確年代記載的洞窟。 第四講,由陳怡安老師講授〈佛教宇宙論與 須彌山圖〉。佛陀認為探討世界的情狀並無助於 梵行,甚至會阻礙解脫。佛陀入涅槃後,為回應 外道思想,建構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說。 須彌山是佛教宇宙的中心,伴隨著須彌山圖的成 立與發展,佛教的宇宙論也逐漸成熟。 法界佛像 須彌山局部(莫高窟第 428 窟)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