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0期

33 第二天( 8 ╱ 31 ) 第二天的講題,有三講次的主題是韓國佛教 藝術;另一講次,探討出土自中國遼寧朝陽北 塔,木胎銀棺上的佛身觀。 第一講及第四講,由韓國學者許亨旭老師主 講〈統一新羅石窟庵雕刻的研究現況與課題〉、 〈韓國藥師如來信仰與像的特徵〉。第一講,探討 在統一新羅八世紀中葉時製作的慶州石窟庵雕刻 的圖像與樣式特徵,以及其在東亞佛教雕刻史上 的意義。第四講,在佛教中,藥師如來因最具現 世利益,而備受大眾歡迎,本講座旨在介紹韓國 從三國時代至今,藥師如來的信仰與藥師如來的 造像。並以東亞的角度,來比較韓國的藥師如來 像與中國、日本的佛像,並探討藥師如來像在韓 國的變容與展開過程。 第二講,由陳明華老師主講〈百濟佛教美術— 海上絲路興起的佛教文化波瀾〉。百濟通過海路的 傳播途徑,成為東亞佛教文化的橋樑,其價值和重 要性,乃在於古代中、日等國家歷史交流所具有的 普遍性,及其特有的藝術風格仍完善地保存至今。 第三講,陳俊吉老師將探討遼寧朝陽北塔銀棺 上三身佛的安排、造像的表現,及造像所呈現的教 義。 1988 年,遼寧的朝陽北塔,出土一批珍貴的遼 代佛教文物。在出土文物中,有一座木胎銀棺,其 左幫繪有三身圖。關於三身佛圖呈現法、報、化三 身,是目前中土所發現遼代最早的三身圖。 第三天( 9 ╱ 1 ) 第三天的講題,包含:河西金塔寺石窟、東 爪哇密教造像、藏傳佛教中的動物,以及日本真 言宗與天台密教藝術。 第一講,由李玉珉老師主講〈金塔寺石 窟〉。金塔寺石窟現存東、西兩窟,是最具研究 價值的河西早期石窟之一。兩窟的石窟形制、中 心塔柱的設計、造像的風格等,皆呈現涼州模式 的特徵,而窟中所見的 Y 字形衣褶、交腳彌勒佛和 倚坐彌勒佛等新圖像,顯然又受到雲岡石窟的影 響。在圖像布局上,三世十方是東窟重要的設計 理念,而西窟則特別重視彌勒信仰。 第二講,爪哇島五世紀初,即有皈依佛教的 紀錄,八、九世紀,島上興盛的夏連特拉王國, 建造了世界最大的佛教遺跡—婆羅浮屠;與之並 存的馬打藍王國,則以信奉婆羅門教為主。二十 世紀初,東爪哇距諫義里不遠的甘竹 (Nganjuk) , 出土 90 多尊青銅造像,製作年代,自八世紀至 十一世紀。賴依縵老師將以這批密教造像為主, 探討馬打藍王國數百年間佛教信仰的面貌。 第三講,佛教藝術中常見自然界動物和神話 動物,鍾子寅老師將以〈藏傳佛教中的動物〉為 題,說明動物在藏傳佛教中象徵的意義。 第四講,由鍾碧芬老師講授〈日本真言宗與 天台密教藝術〉。唐代密教隨著遣唐僧歸國後, 陸續在日本紮根且開枝散葉,各自發展出真言宗 和天台密教。真言宗的教義、修行方法和儀式直 接來源於唐密。天台密教則是在天台宗的基礎 上,吸收了唐密的元素,形成了一個融合顯、密 的獨特宗派。 朝陽北塔( 1987 攝) 術 巡禮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