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0期
37 價值的探索和追求。佛教造像碑不僅是藝術品, 透過這些碑文和造像,我們得以一窺當時社會的 信仰風貌和文化氛圍。 12/29 上午課程,由林保堯教授主講「印度巴 弗大塔本生故事圖 (II) 」。 Jātaka ( 闍陀迦),漢 譯本生、本生經,一般常用本生談、本生譚、本 生故事。正如本生之語,原是「出生時」之意, 轉而被用來「在出生此世之前的生涯故事」的意 義,特別是用在佛陀釋迦的前生 ( 原本生涯 ) 故事場 合。這是佛教徒特有的使用方法。釋尊滅後,本 生故事成為佛塔建築等的藝術性表現題材,此即 是重要的佛教藝術開展。在本講次中,讓我們來 一一的閱讀鑑賞巴弗大塔的本生故事。 9/29 、 10/27 、 11/24 、 12/29 , 4 個下午課程, 由李乾朗教授講授「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建築藝術 與文化」 ( 共計 4 個講次 ) 。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創始 於 1898 年,為福建劉金榜居士發起興建,是新加 坡現存年代最早的佛寺。一九八○年列為國家保 護古蹟,具有濃厚的閩南建築風格。依禪宗叢林 布局建造,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 鐘鼓樓、客堂、祖師堂、藏經閣、報本堂、三聖 殿、功德堂、觀音殿等建築,各殿規模宏大,被 譽為南洋最大寺院。 1990 年代成立修復委員會, 開啟整修工程。 本次課程,將從雙林寺初期整修的規劃設 計、建築材料的準備、匠師訪求及著名古建築訪 察開始,逐步介紹一座禪宗佛寺的建築特色。依 講次分作四個講題介紹: (一)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初建始末及建築風格與 匠師派別 (二)新加坡蓮山雙林寺的大殿、天王殿考證設 計與佛塔新建過程 (三)新加坡蓮山雙林寺的照壁、山門、迴廊、 法堂、禪房及方丈室之改建 (四)新加坡蓮山雙林寺的鐘鼓樓考證復原與文 物展示 其中,照壁、半月池、八大靈塔全為泉州白 花岡石所建,東西兩座大牌樓為木石混合構造, 山門及迴廊採取泉州風格新建,前院一對花岡石 經幢仿自泉州的宋代經幢新建。 後殿法堂更是宏大的工程,地下室為大跨度 的禮堂,可容納千人法會,而東側的龍光寶塔, 是為仿福州宋代長樂聖壽塔而設計,這是明代鄭 和下西洋時駐節之所,所以雙林寺這座新建的七 級龍光寶塔也有一定的歷史情感連結。塔剎更是 請日本專家到新加坡組立而成,落成時由新加坡 總理李顯龍主持。 至於大雄寶殿,恢復為福州式建築,其屋頂 翼角起翹極高,有如草書的線條,非常具有特 色。近年水泥構造的鐘鼓樓也經過詳細考證,恢 復成福州風格,造型秀麗,木雕、交趾陶、彩陶 片及木雕皆出自台灣著名匠師,為南洋僅見之建 築,值得細加賞析。 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大雄寶殿縱向剖面透視圖(李乾朗繪) 術 巡禮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