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0期
46 覺風 2024 秋冬 期刊 佛教造像展現諸佛菩薩的莊嚴相好,見證當 代佛教信仰的虔誠,和文化藝術上的成就,尤其 是佛教雕塑家的藝術創作,涵蓋對佛法的體證與 宗教情操的投入。 佛教起源於印度,隨著傳法僧人的弘布,漢 明帝永平十年 ( 西元六十七年 ) 以前,佛法陸續傳入 我國,並在洛陽建立中國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 而佛教藝術文化經由僧人與藝術家的參與,並且 經過中國文明與智慧的消融與轉化,發展出高度 的佛教藝術成就。 印度佛像雕刻伊始 關於佛像的起源,據《增一阿含經》的記 載:釋尊上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時,虔誠的信 徒優填王與波斯匿王,各以牛頭栴檀木與紫磨金 雕塑兩尊佛像,相傳這是佛教雕塑的開始。 印度早期佛教藝術本質上,沒出現以人像來 表現佛陀的形象。如印度阿育王在全國各地建立 大量的寶塔、寺院、石窟、石柱、法敕等,都沒 出現佛陀形象。早期佛教藝術僅出現足印、菩提 樹、法輪及塔等象徵佛陀存在。 印度貴霜王朝時期,迦膩色迦王篤信佛法,效 法阿育王,在犍陀羅地區大量興建寺塔,雕塑佛 像。該地區長期與希臘文化相互影響,雕刻作品呈 現濃厚的希臘風格,被視為印度與希臘美學協調的 結合,此稱為「犍陀羅藝術」。同一時期還有「秣 菟羅藝術」,保留許多印度的本土風格。 中國早期佛像特色 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於接受從西域傳過來的 印度和犍陀羅等地造像風格的影響,使中國早期 的佛像藝術,在佛像造形比較古樸雄偉而粗獷。 例如北魏雲岡二十窟的大佛像,此尊佛像高肉 髻,磨光髮紋,面相豐圓飽滿,寬廣平額中有白 毫相,細長雙眉,睜眼平視,直挺高鼻,嘴角上 揚露出微笑。佛像大耳垂肩,粗頸肩寬,身軀頗 為壯實。身著僧祇支,外穿偏袒右肩式袈裟,雙 手在腹前作禪定印,結跏趺坐於窟中央,莊嚴雄 健之姿,令人肅然起敬。 北魏「秀骨清像」佛像 南北朝之後,隨著佛教的傳播,佛像藝術融 入中國傳統的文化審美,更加蓬勃發展。北魏孝 文帝時推行漢化政策,尤其是太和十八年( 494 莊嚴佛像藝術之美 吳文成 大安覺風佛教藝術中心 ・ 佛教藝術基礎課程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