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0期

活 動 迴 響 47 年)遷都洛陽以後,佛教造像的形態轉而朝向南 朝文化審美的風格,盛行「秀骨清像」的造形。 例如麥積山石窟西魏時期( 535 ~ 556 年)的塑 像,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姿態優雅 沈靜端坐在須彌座上,神韻生動、溫文儒雅,具 有南朝文化、藝術、審美的思想。 北齊「單體圓雕」佛像 佛像藝術發展到了北齊( 550 ~ 577 年),這 時的佛像以單體圓雕佛像為主,可能受到印度笈 多時期佛像與南朝「曹衣出水」畫風的多重影 響,造像形態由「秀骨清像」轉為面容豐圓適 中,身軀圓潤,比例勻稱及薄衣貼體的新風格。 整體雕工簡潔流暢,神情靜謐端祥。例如山東青 州北齊佛像,佛低肉髻,面容方中帶圓,彎眉細 長,眼神垂視,流露一絲會心的微笑。 隋唐「寫實優美」佛像 隋代佛教興盛,佛像先繼承北朝的風格以 後,轉而以寫實的優美造形發展,以豐腴敦實, 典雅端莊為主要特質。為唐代輝煌佛教藝術奠定 了承先啟後的根基。唐代是中國佛教最興盛時 代,藝術家充分掌握圓熟的寫實性技法,佛像面 容圓滿端祥,身軀雄健飽滿,神情莊嚴而慈祥, 是中國雕塑史上的黃金時代。例如龍門石窟的唐 代盧舍那大佛,頂上肉髻隆起,面型圓滿端秀, 嘴角微揚,神情莊嚴崇高又睿智慈祥。身穿通肩 袈裟,衣紋如水波婉轉流動,具足相好圓滿的神 聖之美,是我國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宋代以後佛教藝術式微 佛教到了宋代以後,融入世俗化的生活中, 佛教藝術的發展也走向衰落階段。此時的寺院 中,以觀世音菩薩及羅漢像最為流行。宋代的菩 薩面容橢圓秀美,姿態優雅自在,造像減低了宗 教的氣氛,卻更善於表達親切的人性審美雅趣。 例如四川安岳石窟的宋代觀世音菩薩像,頭上戴 巾,在華麗寶冠上有化佛,容貌溫雅秀麗,慈眉 善目。身穿垂領大衣,胸飾瓔珞,盤腿端坐於蓮 台上,如入禪定中的空明意境。 佛教是很重視美學的宗教,以建築之美、經文 之美、音樂之美和佛像之美,來映照人格之美、佛 法之美。而創作佛像本身是一種修行弘法的志業, 也是積功德、結善緣的布施。其造像不僅具有典雅 的藝術美感,更重視內心宗教精神的昇華。由於佛 像的製作目的,在於幫助信眾思慕佛陀,憶念修學 佛法。所以歷代從事佛教的藝術家們,都以虔誠的 宗教信念,思惟佛教中的法義,以卓越的藝術才華 來創作莊嚴的法相,使信眾在觀賞禮拜佛像時,為 其崇高優美的法相所攝心,進而感悟佛陀那份永恆 慈祥、智慧、喜悅的光明。 佛教藝術博大精深,具有世界博物館級的精 美藝術和豐富文化知識,更蘊含深奧的佛法哲理 和禪修的實踐方法,是古人大德留給後世最寶貴 的人類文明資產。但是我們傳統文化教育和宗教 學習都沒有關注它。感謝大安覺風開此佛教藝術 課程,讓社會人士有緣從藝術文化的學習觀賞 中,進而走入佛陀精神本懷。 佛坐像( 2 — 3 世紀)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