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0期

58 覺風 2024 秋冬 期刊 貴子坑環境的變化—窯業篇 陳新上 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這塊寶地 嗄嘮別新廠 1919 年北投窯業株式會社成立之後,經營上 產生很大的變革。北投陶器所屬於個人經營的型 態,改組為株式會社之後,成為股份公司,具備 了現代企業的經營體制。 在生產上,北投陶器所使用的是登窯。登窯通 常建在山坡上,幾個窯室依山勢建立,拾級而上, 很適合新北投的小山丘地形。新公司成立後引進量 產化的生產技術,擴大生產規模,新北投的地形不 利於新式燃煤四角窯的設立,與生產規模的需求, 因此遷到嗄嘮別另設新廠,佔地約達三公頃左右, 是當時北投規模最大的陶瓷廠。(圖 1 ) 開發新產品 新公司製造新產品,除了松本龜太郎時期原 有花瓶與碗盤之外,開發耐火磚與瓷磚。碗盤行 銷全島各地,最負盛名。瓷磚產量很大,在臺 灣建築業興盛的時代,應用在許多公共建築上。 最具代表性的是臺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 的內外牆,貼的都是北投窯業株式會社的瓷磚。 (圖 2 )耐火磚主要用於糖廠之類的鍋爐,以及鋼 鐵廠的熔煉與鑄造上,其中一些屬於消耗品,需 求很大。瓷磚和耐火磚是公司獲利的重要來源, 而碗盤、瓷磚和耐火磚等也成為北投陶瓷的三大 主流產品。 更新採土設備 隨著產品的開發,北投窯業株式會社也引進 新的生產技術,大量採用機械化生產,包括碗盤 的鏇壓機械,瓷磚與耐火磚的衝壓機械等。機械 化生產使得陶瓷產量大增。產量大增的結果又造 成坏原料的需求更加殷切,原有的水簸設施已不 敷需求,必須擴充坑採土場的規模與設備。 加藤窯最晚在 1926 年之前被北投窯業株式會 社合併,成為貴子坑「分工場」的一部分,專門 生產原料土。北投窯業於 1934 年 5 月改組為「臺灣 窯業株式會社」,貴子坑的「分工廠」改稱「第 二工場」,仍然以黏土處理為主。戰後公司被國 民政府接收,經過多次改組,最後的名稱是「臺 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窯業分公司北投陶瓷耐火器 材廠」,簡稱「北投陶耐廠」。貴子坑的採土場 圖 2. 臺北市中山堂的瓷磚,陳新上攝 圖 1. 北投陶耐廠舊照,于效增提供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