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0期
59 也因而歸工礦公司所有,稱為「第二工廠」,仍 然專業製備黏土。 市場的擴大 隨著產品類型的增加,戰後許多人投入陶瓷 產業,使窯場迅速增加。日本時代只有臺灣窯業 株式會社、加藤窯、大屯製陶所和七星窯業等幾 家而已,戰後迅速從貴子坑與嗄嘮別往外擴張, 從中央南路、中央北路,一直到竹圍、淡水,乃 至中和鶯歌等地,到處窯場林立。他們都跟隨北 投窯業株式會社的腳步,分別生產不同的產品, 也都採用機械化生產。在這種趨勢之下,所需的 黏土量也大幅增加。尤其從 1970 年代開始,鶯歌 的窯場、產品、產量都迅速增加,使北投土的需 求量暴增,最終凌駕於北投之上,成為北投土最 大的買主。 至此,過去用人工採土的產量已經遠遠不符 需求,因而引進機械化生產。 1973 年左右,開始 以挖土機大量採土,挖土機的工作效率驚人,挖 個幾剷就是一卡車,一個下午所挖的泥土就讓一 家洗土場一個月都用不完。從此以後,昔日滿山 遍野的人聲,被隆隆的引擎聲所取代,一直到貴 子坑封山結束採土時,這種情形都沒有改變。 在使機械挖土後,水簸作業也機械化。採土 場開闢了小水溝,從礦山通到沈澱池。礦山挖出 來的土礦先用俗稱「石虎」的顎碎機( crusher )粉 碎,成堆放著。然後以強力的水柱沖向土堆,讓 粉碎後的黏土與水混合成為泥水,順著水溝流入 水簸場。 泥水流到水簸場前面,那裡設有電動迴轉篩 過篩,(圖 3 )通過迴轉篩把泥砂依粒度的粗細加 以分離。較粗的砂粒用舀砂機處理,(圖 4 )舀砂 機有五、六支機械手臂,末端附有剷斗。利用馬 達轉動舀砂機械的手臂,把粗砂粒舀起來放置一 旁。較細顆粒的泥水繼續順著水溝流進水簸場的 沈澱槽中,作水簸處理。一槽的泥水充滿後,再 把泥水用水道引到另一個沈澱槽,就這樣填滿幾 個土槽,依序作水簸處理。 水簸處理的方法和手工時代大致相同,取其 中層細緻的黏土。不過洗好的黏土改用壓濾機處 理。(圖 5 )壓濾機有一層一層的帆布袋結構,用 馬達幫浦將泥漿打入帆布袋後,再以機械壓縮, 濾出水分,成為泥餅。這種泥餅的含水量很低, 品質較高。至此,採土場的設備幾乎都改用機械 化,工作效率大增。 黏土壓濾後,大部分的窯場都以人力車送到 各個工廠,只有北投窯業株式會社的第二工場以 輕便鐵路運輸。現存一幅北投貴子坑第二工廠的 舊照片,(圖 6 )從中可以看到當年採土場的樣 貌。照片近景是輕便鐵路,上面有台車運送黏 土。前方是廣大的水簸池,再過去的房舍是採土 場的事務所,也就是現在覺風學院大殿的現址。 再過去是一片空曠的土地,是當時日本的軍用跑 馬場,也就是今天的國防大學。最遠方有六支煙 囪的是北投窯業株式會社的陶瓷廠。整幅照片呈 現了當年採土場與陶瓷工廠的全景。 圖 3. 第二工廠的迴旋篩遺跡,陳新上攝 圖 4. 第二工廠的舀砂機遺跡,陳新上攝 圖 5. 水磨坑壓濾機遺蹟,陳新上攝 圖 6. 貴子坑第二工廠舊照,于效曾提供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