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1期
29 大安覺風〈印度佛教思想〉四講: 1.未生冤已成:當為政治與宗教隱喻之阿闍世 2.未竟的革命:阿育王正法與婆羅門正統之重建 3.菩薩如何能聞聲救苦:自在天與觀自在 4.從出離沙門到瑜伽行者:密續身體與修行觀之變 此一系列演講為針對印度佛教之思想發展, 也就是從初期到大乘,再由大乘到密續,在歷史 進程上所見到四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代表者。 第一講:討論阿闍世王。阿闍世為佛陀時代 最具代表性的王權,然其弒父之事,不但見於佛 典,亦載於耆那教經典,顯示此一事件在其時代 所受到的關注。看來,權柄即將在握的阿闍世甘 冒天下大不韙之事,不但在政治上造成極大衝 擊,亦挑戰此時沙門傳承如何從宗教倫理( religio- ethical )的觀點來看待此一問題。另一方面,傳統 上認為早於佛典的初期奧義書裡面亦出現阿闍世 之相關記載,吾人又如何面對此事?是一位?還 是多位阿闍世?阿闍世的重複出現,在早期印度 思想上有何重大意義? 第二講:阿育王為佛陀之後,最為人所津津 樂道的一位君王。不管是南傳或北傳,雖然立場 不一,對其皆讚譽有加,充分顯示出阿育王在佛 教發展上的重要地位。此一演講從石碑來看阿育 王。阿育王留下不少的敕令碑銘,這些敕令刻於 石柱或岩石,裡面記載的內容為阿育王的治國方 針。其中,正法( dhamma )相關事宜一再被提 起,顯示他想將佛教的正法推展到政治版圖之企 圖心。此一雄心壯志所要對抗的正是正統婆羅門 社會的階級制度。阿育王想透過正法之推行來建 立平等的普世社會。然而此一作為必然引起婆羅 門世界極大的危機意識。故在其死後,婆羅門即 透過史詩的編纂與法論之結集等來重建其傳承, 最後並達成復興目標。阿育王的革命志業功敗垂 成,至為可惜。 第三講:乃是在〈普門品〉裡面隆重登場的 觀世音,因其聞聲救苦的大本事,成為東亞大乘 佛教世界最為人所稱道的菩薩。然而菩薩因何而 有此能耐呢 ? 本次演講從自在天( Īśvara ) 的觀點來 看待大乘菩薩思想興起。基本上,觀世音的本事 來自於他是一位無所不能、無所不在且觀照普世 之自在天,所以除了東亞之外,其他的佛教世界 皆稱其為觀自在而非觀世音。事實上,大乘時代 的佛教已經進到與印度教短兵相接的紀元。婆羅 門教的復興,也就是印度教的出現,特別是信奉 ( Bhakti )運動的興起,對以僧眾為中心的佛教產 生前所未有的衝擊,觀自在的信仰乃應時而生。 第四講:佛教密續( Tantra )階段代表著其在 信仰與實踐上更靠向印度教。具體言之,密續徹 底打破出家與在家的區隔與界限,更顛覆了傳統 梵行的理念,是沙門出離宗教的革命性試驗,佛 教進入一個與印度教短兵廝殺的階段。然而,佛 教密續又是一個跨國連結,行者( yogin )往往遊 走於南亞、東南亞與東亞追尋密法,是佛教的一 個嶄新紀元。本次演講從密續身體的角度來探索 此一新時代之修行觀。 談佛教思想世界關鍵代表 國王、菩薩與行者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研究所 黃柏棋 3/2 ( 09:00 — 16:30 ); 5/4 、 6/8 ( 13:30 — 16:30 ),週日 黃柏棋教授主講 阿闍世王‧王妃‧行雨大臣 ( 7 世紀前半 壁畫)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