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2期

16 覺風 2025 秋冬 期刊 釋寬謙 千眼照見 · 千手護持 佛陀本懷 · 覺風開山 因緣不可思議 我 1986 年依覺心長老,披剃出家於法源講寺, 不及一年,家師圓寂。出家前我並不懂佛法,但出 家後卻因為「講寺」的緣故,在居士不斷地詢問及 法脈的傳承下,而走上了講經弘法的路途,這是我 始料未及的。加上當年座落於法源講寺隔壁山頭的 福嚴佛學院,院長真華長老發心重建福嚴佛學院, 正好趕上學以致用的時機,並自告奮勇協助長老, 家父亦配合建築師協助設計,我則負責建築工程相 關的監工等事務,來回奔波四、五年直到 1991 年落 成,我皈依了真華長老。 這段期間得到長老非常多的關照,為鼓勵我 學習佛法,讓我於佛學院為第六屆同學講課,也 因為如此,我發現了印順導師的《妙雲集》及相 關著作,如獲至寶,讓我打開既深且廣的眼界, 從傳統中國式的思惟佛法,轉化為「為學佛而佛 學」的領域,有系統地從導師《印度佛教思想 史》的架構中,爬梳出如何深入導師著作的體 系,可說導師的所有著作,離不開這樣的結構。 自此,我悠遊於整體佛法浩瀚的領域,並且 秉承導師所云:「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 中期佛教之行解,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 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 佛陀本懷 所以「佛陀本懷」並非佛陀在世時「以聲聞 為本的解脫同歸」解脫道的佛法,而是眾佛弟子 們經過四、五百年的學習與修行,逐漸由聲聞分 流,轉化到中期「以菩薩為本的大小兼暢」的 「初期大乘佛教」時代,這種以菩薩為主流「只 問耕耘,不問收穫」的豐厚生命力,如同一個人 最精華的「少壯」年代,這才是真正的「佛陀本 懷」。因此,印順導師於《契理契機的人間佛 教》的結尾說:「現在,我的身體衰老了,而我 的心卻永遠不離佛教『少壯』時代佛法的喜悅! 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 而獻身!」 導師曾說我們如果要復興佛教,使佛教的救 世成為現實,非推動中期的少壯青年的佛教不 可。後期佛教,可以取其豐富的經驗。因此,我 個人講課一直以般若系與唯識系經論為主,真常 系為輔,並以導師的《印度佛教思想史》、《成 佛之道》、《學佛三要》等貫串之。 回歸佛陀本懷的創新現代建築 因累積七趟印度朝聖之旅的感動,當我面對 北投這塊淨土寶地,構思覺風園區的佛教建築 時,佛陀時代的聖蹟和佛教石窟空間,深深印烙 在我的內心,佛陀的聖蹟雖未留下當時佛教建 築的空間,但是當我第一次看到「部派佛教」時 期所遺留的印度佛教石窟時,看到了禮佛的最原 始空間「支提—佛堂」,以及僧人居住的「僧院 窟」,為之震撼。 雖然,佛教建築空間的源流—「原始佛教」 的建築空間已然不存,卻在佛教石窟空間保有佛 法時期的純樸本質,這正是大乘佛教之前的部派 時期,同時也提供大乘佛法充足的養分,避免大 乘佛教後來的發展因不斷擴充而世俗化與神化, 希望真正回歸到「佛陀本懷」,這也相應於印順 長老以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溯源,不謀而合。 2016 年,寬謙法師與安藤忠雄合影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