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2期
28 覺風 2025 秋冬 期刊 年,新羅統一三國,是為統一新羅時期,此時佛 教盛行,堪稱國教。當時許多僧人赴唐學習,統 一新羅的佛教受到唐代佛教的熏染,但與此同時 佛教已有明顯的民族特徵。十一世紀以後,雖然 中、韓的交流並未間斷,但當地的地方特色日趨 顯著。 直到六世紀日本才接受佛教,在佛教初傳之 際,中國和百濟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日本早 期的佛教造像一方面融入百濟的元素,另一方 面受到中國南北朝的陶染。七至九世紀時,日 本天皇派遣了大批的遣隋使、遣唐使、留學僧等 百濟瑞山磨崖三尊佛像 赴華,其中有許多人在中國居留多年,返國後多 在朝中掌權任官,或成為日本佛教宗派的開宗祖 師,為隋唐佛教文化輸日的重要使者。九世紀末 至十二世紀,日本在充分消融唐文化的基礎上, 佛教文化已呈現出日本民族本色。但另外,赴華 求法的日僧返國時也將宋代佛教帶回,對日本佛 教仍產生了滋潤的作用。十二至十四世紀,中國 的禪宗傳入日本,受到武士社會的歡迎。此時日 本也誕生了許多新興宗派,除了貴族外,這些宗 派在平民和武士之間也廣泛流傳,使得日本佛教 從原本以鎮護國家為主的宗教,轉變為更貼近庶 民生活的救濟宗教。 綜上所述,佛教的傳播路線錯縱複雜,佛教 美術的母源也變化多端,在接受、流傳的過程 中,因為各地歷史背景、文化特質,以及審美觀 點的不同,產生許多變化。佛教美術以視覺語言 的方式記錄著亞洲各國佛教交融和流變的複雜過 程。本次亞洲佛教藝術營的課程,擬利用佛教建 築、造像、文物等,管窺這複雜的文化現象。 飛鳥時代,辛亥年銘金銅觀音菩薩像(捧寶珠菩薩造像)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