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2期
29 景,最後一講簡佩琦的〈地藏足跡—中國至台灣地 藏造像型態之發展演變〉,將追溯臺灣寺院中常見 騎獸地藏像的祖源。 這樣的課程安排,雖然掛一漏萬,但我們期望 透過這些老師的介紹,大家能夠體會到佛教文化的 博大精深。 明永樂文殊菩薩像 講座專家 令人期待 本次的課程共邀集十二位老師進行相關問題 的說明,第一天課程的時間範圍設定在紀元前後 至七世紀,李玉珉的〈中國早期佛塔溯源—兼談 中、印佛教藝術交流〉將說明中國早期佛塔與印 度佛塔的關係;郭鳳妍的〈犍陀羅對中國佛教藝 術的影響〉將講述犍陀羅造像對中國佛教造像的 影響;郭祐孟的〈北傳佛教藝術中的犍陀羅題 材〉,將介紹北傳佛教的路線上,犍陀羅佛教題 材的影響力;陳明華的〈 6 至 7 世紀東亞地區捧寶 珠菩薩造像的交流〉,將探討捧珠菩薩這個圖像 自中國經朝鮮半島至日本擴散的軌跡。 第二天課程的時間範圍設定在七世紀至十四 世紀,潘亮文的〈日本佛教美術中的唐文化〉旨 在說明日本早期佛教美術對唐文化的受容;巫佩 蓉的〈京都清凉寺釋迦像與中日交流〉將介紹入 宋僧 然自宋所帶回的釋迦佛立像對日本釋迦像的 影響; 簡鸝媯的〈極樂法門:百濟摩崖三尊像〉 將說明百濟瑞山摩崖三尊像受到河北、山東造像 的影響;曹德啟的〈立體曼荼羅—婆羅浮屠與東 印度佛教傳統〉將分析八世紀印尼婆羅浮屠的建 築和東印度的關係。 第三天課程的時間範圍設定在明代至近代,劉 國威的〈明代漢藏文化交流影響下的內府佛典及佛 教藝術〉將利用明代內府收藏的佛典和文物,闡明 漢藏文化交流的狀況;周景培的〈越境與融攝:漢 藏互動下的明代永樂造像〉將說明明初朝廷所造的 永樂造像與藏中的關係;賴依縵的〈乾隆朝初年尼 泊爾工匠造五方佛與救度母數珠箱〉將介紹乾隆時 期尼泊爾工匠製作五方佛與救度母數珠箱的歷史背 術 巡禮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