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2期
35 面繡、精微繡、緙絲等多種刺繡技法,探討這些 技法如何成為視覺表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同年 10 月起,身為覺風護法總會長的邱先生 亦將刺繡精品帶到大安覺風展出,在收穫的秋 季,以美好的視覺饗宴與現場觀眾結緣。本場展 品提供義賣,全數款項捐給「北投覺風」建築工 程專用,為此寬謙法師特別表達對邱總會長護持 三寶建設的感激與敬意。 與天地同悲 與萬物共生 楊英風大乘景觀雕塑展|11月 文 / 楊駿 為配合楊英風百年冥誕,除了去年國立歷史 博物館《英風百年》大展的舉辦及《我父英風》 電影的播映,今年年底委託臺灣藝術大學廖心田 教授主辦「楊英風學術研討會」,大安覺風也配 合展出楊英風大師緊密結合佛教思想的「大乘景 觀雕塑系列展」。 在藝術史上,「景觀」往往指涉可見的風 景、地貌與環境;然而,楊英風所提出的「大乘 景觀」,是一種無形的宇宙結構與精神拓撲。他 以雕塑為途,將佛教的空觀、母親的慈愛、宇宙 的廣闊與時代的動盪,轉化為無我、無執、無礙 的藝術實踐。本展以楊英風於 1997 年撰寫的〈大 乘景觀論—邀請遨遊 LIFESCAPE 〉為策展核 心,串聯雕塑、手稿、版畫與文獻資料,追溯 藝術家如何從月中母親的身影出發,思索生命 之美;再以雲岡石窟為震撼源頭,進入北魏佛 教的宏觀宇宙觀,進而發展出山水銅雕、不鏽 鋼宇宙與地景雕塑,並於晚年融攝佛法、環境 意識與人文關懷,建構出一種與萬物共生的藝 術觀。 展覽亦邀集其女兒—釋寬謙法師—從佛法 視角詮釋父親創作的精神底蘊。她指出,父親的 創作是一種「無我」的顯現,是「有容乃大」的 實踐,是以藝術為修行、以雕塑為菩薩道的生命 實踐。「大乘景觀」不是風格,也不是題材,而 是一種眼界與心量。在看似無聲的空間中,一筆 山水,映出的是宇宙的寂靜與慈悲。 楊英風,東西門,不鏽鋼, 480 × 700 × 550cm , 1973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