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2期

38 覺風 2025 秋冬 期刊 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因此要修, 修到勤方便,正智不傾動。那要修甚麼呢?要修 苦集滅道四聖諦。《雜阿含經第 379 經》記載佛 陀的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其中記錄佛陀悟道後, 就用四聖諦度化五位弟子成就初果的過程。佛陀 教人瞭解四聖諦很有耐心,教導方式循序漸進。 一開始,佛陀告訴五比丘你們首先應當知道這世 上有苦集滅道這四種真理,而這四種真理在這世 間從未出現過,所以你們要牢牢把握住,必須要 深切知道有這四個真理。而在知道以後,你們不 但要知道此苦聖諦智,要正思惟此苦聖諦智,而 且要知道何謂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以及此苦 滅道跡聖諦。然後不但要已知,知已出苦聖諦, 而且還能已知當斷苦集聖諦,已知當作證苦滅聖 諦,已知當修苦滅道跡聖諦。最後當然就能離開 苦,而此時此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此滅聖諦已 知、已作證出,此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這 樣你們才能修到勤方便,正智不傾動。照經上記 錄這五比丘都因此而得到法眼淨。 讀《阿含經》與讀其他大小乘經典的最大不 同是,讀其他大小乘經典,感覺釋迦牟尼佛高高 在上,莊嚴肅穆不可侵犯。而讀《阿含經》好似 身歷其境,感覺佛陀栩栩如生在我面前和我說 話,因而佛陀就像一位慈祥長者,時常可以聽到 他的教誨而修正自己的行為。 凡聖之別,不受第二箭 有一天佛陀問圍繞他身旁的弟子們,「你們知 不知道聖人與一般人有何不同!」真是好問題啊, 好問題!這疑問我幾十年前就有,沒想到《雜阿 含經 470 經》早有記載!佛陀是這樣問弟子們的: 「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 弟子,亦生苦、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 夫、聖人有何差別?」隨後佛陀慈悲地告訴其中差 別。扼要地說,任何人在經歷外境衝擊時、例如投 資失敗或婚姻失敗時,都會蒙受身心的雙重打擊 ( 受 ) 。一般人的情況是身與心兩方面都受到打擊而 不能自已,而聖人只是身體受到打擊而心裡卻巍巍 不動。聖人和我們並沒有多大差異,只是兩者隨之 而來的反應則有所不同。佛陀在這裡告訴我們,別 以為聖人離群索居,就是高高在上,跟我們不一 樣。佛是弗人(不是人),仙是山人(住在山裡的 人),而聖人只是能控制口與耳慾望的人。聖人和 我們都是人,只不過兩者對外來的反應不一而已。 這也是法玄師父一直強調的:我們避免不了中第一 支箭,然而我們卻可以學習避免中第二支箭。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那怎麼做到呢?佛陀在《雜阿含經》中告訴 我們要捨苦樂,要「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 經藏映心:如親聞佛陀教法 跟隨法玄師父讀《雜阿含經》有感 申曉玉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