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0 - ArtTaipei2025
P. 290
Themed Exhibition S06 特展專區 話客.畫客──客家文學美術的當代湊陣|客家委員會 Hakka in Words and Images: A Contemporary Assembly of Literature and Art | Hakka Affairs Council 242 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 439 號北棟 17 樓 24220 17F., North Tower, No.439, Zhongping Rd., Xinzhuang Dist., New Taipei City T +886-2-8995-6988 F +886-2-8995-6987 E src@mail.hakka.gov.tw W https://www.hakka.gov.tw/chhakka/index 策展人 CURATOR 白適銘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PAI, Shih-M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解嚴後,臺灣社會走向結構性轉型,族裔意識蓬勃,此時興起的「客家族群運動」促使客家研究、政策及傳播等方面日益落實,學院設置及文化傳承進入制度化階段。近年來,臺灣社會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認同不斷提升,政府及民間持續深耕,2001年成立「客家委員會」作為綜理全國性政策事務之總責單位,提振客家歷史、語言及文化,晚近更朝向建構「在地化」、「本土化」典範以及強化「族群互動」等面向擴延開展。「客家」(Hakka)一詞語意複雜,事實上並非專指族裔身分,原為語言群體的外來代稱,更可謂一種嶄新的「文化」概念。「客家性」,更兼具樂觀、勤奮、儉樸、團結、善於適應環境、強烈內部凝聚力與自我認同意識之多重意含。客家人自明末清初移民迄今三、四百年間已分布全臺各地,南部以六堆、北部則以桃竹苗為主,更因其堅韌的生命力與延續力-「硬頸精神」-而遍布全球,客家族群網絡形塑更為流動而可變的跨界特性。客家物質文化極具特色,如餐飲中的鹹菜鴨與擂茶、衣著中的大襟衫、建築中的五鳳樓與圍龍屋;精神文化亦相對豐富,如宗教上的三山國王、祭祀上的義民廟、家族上的宗族制、音樂上的客家山歌,不僅耳孰能詳,更是彰顯族裔人文內涵的重要表徵。民藝如油紙傘、花布、纏花、美濃窯、瓠藝等,深具地方風情與原鄉巧思,更成為文學、藝術創作就近取材及「發思古幽情」的絕佳材料,強化族裔身分及文化認同的雙向聯繫。在臺灣「新文學運動」百年歷程中,不乏引領潮流的客屬作家先鋒,1980年代本土意識興起,為「客家文學」正名、母語文學及「客家性」概念成為熱門話題,數十年間逐漸建立獨特的社群位置與文化內容。同時,隨著「美術現代化」之展開,繪畫、雕塑、攝影等成為現代美術主流類型,客籍藝術家嶄露頭角,活躍於戰前至當代不同領域,甚或揚名海外,解嚴後出現更多挖掘「客家精神/意象」的創作手法,反映世代間的意識轉移與譜系遞疊。為彰顯客家文藝作品的創作能量及族裔屬性,策展人運用「雙關語」與「生活用語」做為發想源頭,主標題「話客」、「畫客」採取Hakka諧音,意指以「話」(文學)、「畫」(藝術)等不同方式,表達、再現及詮釋客家文化特性、社群生命敘事及地方美學意識。副標題「湊陣」為日常客語,具有結伴、共創、集體行動等的複合意義,極為傳神地體現客家族裔強韌、樸實而親民團結的社群力量與主體精神。本展首次以客家為主題,規劃詹冰、鍾舜文、程仁珮及致穎四位創作者聯袂展出。不論是土地、環境、季節、家族、產業、勞動、飲食、人力輸出或海外離散,全球快速變動更能體現客家人對親情、人情、物情與天地之情的集體信念與價值取向。歸結以上,本策展理念包含三大核心:(一)彰顯客家文藝創作的族裔特性及人文脈絡,(二)探索跨越世代、媒材、地域之多元創作視角,(三)呈現國際移動語境下回歸本土、展現故鄉情的動人敘事。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