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8 - ArtTaipei2025
P. 258

MADE IN TAIWAN S04 新人推薦特區 改觀之眼 — 轉化中的視界 2025 MIT 新人推薦特區的八種藝術創作取徑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劉俊蘭 教授 半個世紀前,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1926–2017)在《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 1972)中揭示:「觀看」並非自然、中立的動作,而是被歷史、社會乃至權力關係所形塑;我們如何「看」, 深受既有體制與文化規訓所左右。2019 年,藝術家兼作家詹姆斯•布里德爾(James Bridle,1980 –)在 BBC 節目《新觀看之道》(New Ways of Seeing)中,將這個命題推向當今處境,凸顯演算法與資訊技術如何悄 然地制約我們的所見與感知,致使「觀看」不僅變得分散與片段,也更顯流動與複雜。若說伯格指出了「觀 看的被建構」,布里德爾則正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召喚著觀看方式的重新發明,以應對並理解今日世界。 文化部與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自 2008 年開始合作,於台北藝術博覽會設定「MIT 新人推薦特區」,公開徵選 四十歲以下的藝術家參與展出。今年(2025)經初複審獲選的八位創作者,可說是以繪畫、雕塑、攝影、動 態影像或物件裝置等不同媒介形式、各異的實驗路徑,於複雜的當代語境中探索「觀看」的新可能。在我們 習以為常的秩序裡,器物有其功能,影像承載敘事,身體遵循規範;然而,這些新銳藝術家卻正是從種種「理 所當然」著眼,鬆動、甚至拆解既定的框架。觀看因此不再只是自然無奇的行為,而是被轉化為介入、提問 與反思的方法,在熟悉表象中開展縫隙,為新的感知留下空間。 王言然從陶瓷出發的雕塑與裝置,遊走於工業生產與手工製作的邊界。透過重組與再製,他將日常器物轉化 為「文明造型」,複製與獨特間的張力因此成為觀看的前提。循此,也促使觀者察覺,我們所見的不僅是物 的形態,更可能是規格化美學悄然滲入生活的印記。洪聖雄從「砌殼」計畫延伸的〈褶皺〉系列,以蛋殼的 意象轉化日常經驗,也隱喻皮層或表象。經扭轉與擠壓產生的褶皺,讓材料與勞動的辯證具體化為雕塑語言。 於脆弱與堅韌的物質轉換、真實形體與抽象造型之間,引人重新思考觀看與感知。 258 


































































































   256   257   258   259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