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8 - ArtTaipei2025
P. 278

Themed Exhibition S01 特展專區 生存韌性的藝術 — 第六屆 台灣原住民族藝術特區 Survivance Art - 2025 Indigenous Art Exhibition Area 獨立策展人、評論家 / 徐文瑞 媒合畫廊 / 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ART TAIPEI 的「原住民族藝術特區」於今年 (2025) 進入第六屆。本屆以「生存韌性的 藝術」 (Survivance Art)為主題,回應當代原住民族面臨長期殖民統治下,同化政策造成文化流失,及至民主 化之後得以正當名義進行文化復振,當代藝術創作也才在 21 世紀的今天開花結果。 英文 survivance 一詞系 survival ( 續存、存活、生存 ) 的古老形式,但作為一個概念,它是由美洲原住民(安 尼什納貝 Anishinaabe 族)文化理論家傑拉爾德.維澤諾(GeraldVizenor)所提出,指「一種積極的存在意識, 是原住民族歷史故事的延續,而非單純的反應或僅僅是存活的名稱。」強調當代原住民族主動積極的生活態 度,而超越了僅在部落文化廢墟中存活而已。在其中,藝術的創造力是重要的元素,誠如切羅基裔詩人黛安. 格蘭希(Diane Glancy)進一步的開展:「sur 超越的生存,-vivance 生命力」,所以 survivance 不只是生存、 活下來,也是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力量、「生存韌性」。維澤諾大量運用詩歌、故事、神話和歷史文本, 顯示美洲原住民族如何透過敘事實踐介入主流話語,反抗定居殖民者設定的固刻板印象。他所謂的「後印地 安」 (postindian)意指一種超越殖民建構的文化狀態,是對殖民標籤的解構和否定,是原住民依據自身歷史 與文化背景,主導的文化身份再生與變革。放在台灣和全球的原住民主義(indigenism)的角度來看,二十世 紀後半葉波濤洶湧的原住民運動,不僅扭轉了過去主流論述中原住民族多元文化傳統沒落的趨勢,催生出一 股文化復振的新浪潮,同時也成就了現今所見到的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空前盛況。 過去十多年來,台灣原民藝術家人數逐年成長,作品也更加豐富而多元,遂得以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受邀參 加世界上重要的國際雙年展、三年展,例如澳洲亞太三年展、雪梨雙年展、橫濱雙年展、光州雙年展、沙迦 雙年展,甚至威尼斯雙年展和德國文件大展,當然,國內的台北雙年展與台灣美術雙年展也不例外,已經是 原民當代藝術家大展身手的舞台。 本屆「原住民族藝術特區」推出五位藝術家:希巨.蘇飛 (阿美族)、塗南峰 (排灣族)、安聖惠 (魯凱族)、 米類.瑪法琉 (卑南族) 和宜德斯・盧信 (泰雅族、太魯閣族)。 時序來到二十一世紀第一個二十五年尾端,這一群藝術家在成長時期大多經歷過 1980-1990 年代原住民正名 與還我土地運動,也在部落文化復振過程中,頻繁地來往於原鄉和都會之間,他們繼承了傳統文化的母體, 作為創作的養分,但同時也具備都會的現代經驗和國際視野。他們的藝術養成過程,大抵倚賴部落的日常文 化活動,在傳統祭儀、神話圖案、衣飾與建築工藝中耳濡目染,而少有當代藝術學院教學窠臼的烙印,即或 經歷學院養成,也能藉由個人創造力、部落文化薰陶,而掙脫枷鎖,展現獨特風格。這一群代表性的創作者 已經在媒材、技法、個人風格等方面臻 於成熟,作為這個時代的切片,見證了 1990 年代原民當代藝術初試 啼聲之後,一個新的、成熟的創作時代之來臨。「生存韌性的藝術」意味著這些藝術家不僅代表著原住民族 經歷苦厄歷史破繭而出的新生命,同時他們的作品本身也是訴說這些曲折幽微故事的力量。 278 


































































































   276   277   278   279   280